12月15日下午,我院院长彭洪斌和达州市建筑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张杨老师受邀赴成都,参加了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年终学术交流会。此次学术交流会由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主办,我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共同协办,旨在汇聚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交流世界遗产保护、城市更新改造以及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会议开始,刘弘涛主任汇报了世遗工委会2024年主要工作。在省土木建筑学会的领导下,开展了文化遗产领域多项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以及文化遗产课程进校园的系列公益活动。刘弘涛主任也邀请世遗工委会的专家们参与到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交流和普及文化遗产教育的活动中。
世遗工委会副主任、达州市建筑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张杨老师介绍了文化遗产保护当中智慧城市前沿技术的运用。张杨老师基于川东工作站的实践案例,深入剖析了如何将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从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与后期运维等多个环节,展示了 “数智化” 为城市更新带来的高效、精准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汇报内容引起了在场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为城市更新改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世遗工委会副主任、四川大学建环学院副院长李沄璋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椟珠之辩—成都汪家山石刻造像空间环境整治设计的思考》。首先,李沄璋教授围绕文物古迹外增设保护性构筑物应尽量减少存在感的问题展开演讲,利用“买椟还珠”的典故引出对文物保护设施与文物古迹的关系展开思辨。最后,总结:文物周边的保护性设施对文物古迹的风貌影响举足轻重,适度表现的保护设施不仅不会影响文物古迹的整体风貌,还会为文物本体价值的展示增光添彩。他非常期待未来可以有更多机会探索“椟”与“珠”之间的可能性,思考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同路径。
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王逢睿院长的报告题目是《环境因子叠加效应中的川渝石窟保护》。王逢睿院长谈到,从参与大足石刻的保护开始到敦煌和丝绸之路的沿线石窟保护工作再到如今乐山大佛的保护工程,一直在关注环境因素对各类石窟岩体浅表病害的叠加效应与耦合特征,并针对不同地理地貌和气候环境的石窟保护提出不同的要求。王院长提出了跨学科跨尺度交叉融合协同的研究与保护方法:1、信息是基础。探索无损探查方式助力保护工作的开展;2、材料是关键。利用现今科技手段对修复材料改造以提高其耐久性;3、工艺的提升。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先进的修复工艺,提升保护效果;4、以环境影响评估为主构建跨尺度交叉学科综合保护体系助力石窟文物实现预防性保护。王院长最后总结:未来文物保护框架需要以集成监测、综合评估、专项治理、整体保护为核心内容,进行跨学科跨尺度的交叉融合。
成都市规划院主任规划师董晨的报告题目是《成都老县城营城智慧探究》。董主任以城池舆图为基础,分析营城要素,总结老县城营造特征和基因图谱,通过对现存县志、舆图、测绘图的分析和信息梳理,将成都府、州、县城人文空间八个要素进行识别落位,形成研究底图数据库。董主任将城池县志营造特征总结为“山川定方位、水脉活池塘、边界多融通、道路接内环、大院聚中心、小宅连街巷、标志尽高雅、八景映城郊”,并选取西安临潼、杭州富阳、广州增城等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比较研究。最后,董主任呼吁大家深入研究并传播天府文化,以促进本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历史影像学者、成都方志学会专家冯晖老师以《二桥图析:历史影像、方志研究与城市更新》为题展开演讲。冯晖老师基于影像史学与摄影史学,讲述如何通过照片、绘画、地图、雕塑、建筑的视频图像资料对通惠门、十二桥、安顺廊桥等地标建筑进行研究,并讲述了成都旧城的格局、壕沟和十二桥的位置关系以及十二桥的历史变迁。最后指出,跨学科以及多角度的分析思路能为相关的史学研究摄取到新资料、并提供新思路,同时对今后的城市更新也会有重要影响。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张宇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彭镇百年老茶馆的保护策略》。张老师的报告中提到“在‘网红茶馆’的背后还有什么?最低级别的保护文物应采取什么保护策略?”两个问题并引出对历史建筑保护策略的思考。他指出应将老茶馆作为历史建筑和日常生活的文化景观进行保护,并指出完整的文化景观离不开“声景、光景、香景”三要素。最后,张老师通过对老茶馆的陈设、茶文化民俗、相关档案与文献、茶馆所处区位以及口述史等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与大家分享了对于彭镇老茶馆的保护方法。
邑升禾易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叶祖盼以《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非遗空间探索》为主题展开分享。他从物质文化遗产、街区和城市更新三个方面分析重庆龙门浩老街、重庆下浩里街区和重庆重棉厂文化园的运营方式、人群构成和整体空间,总结了非遗空间的运营逻辑:1、空间生产者即消费者;2、生产者即消费者博弈互动;3、三者社群联动,维系平衡。最后,叶老师认为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融合发展、能够促进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成都东恒知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总经理陈晖以《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为主题进行分享。陈总通过对“三星堆遗址--世界级的文创IP被人捷足先登”、“半城烟火半城仙--泉州世界遗产公共文化资源保护第一案”、“敦煌莫高窟--完善的专利技术矩阵守护千年遗迹”等著名遗产地知识产权纠纷的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如何通过知识产权保护非遗进行了思考与总结,他强调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保护创新和创意成果的重要工具,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最后,刘弘涛主任对此次交流会做总结。专家们的分享内容中体现了“跨界跨尺度跨学科交叉融合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既有对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关系的思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传统城镇空间营建研究,又有参与式保护、数字化保护、预防性保护等新的保护理念介绍。交流发言的专家们来自高校、科研单位、设计院等不同行业,短时间内的高效率分享交流极大的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体会到“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内涵。刘弘涛主任希望今后专家们依托省土木建筑学会世遗工委会的平台加强跨界合作与交流,合力推动本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相关研究与实践,以文化的力量促进治蜀兴川。